对于经常出差或旅行的小伙伴来说,购买当地明信片寄送给朋友是曾经的习惯。时至今日,不少国内城市,除了邮政网点和旅游景点纪念品商店,明信片鲜有所见。曾几何时,从异国他乡寄出一张明信片是旅行中的一桩大事,即便只是用来证明你真的到过那里。现在似乎不用那么麻烦,朋友圈和微博完全可以告诉更多的人,你去了哪里。甚至可以进行直播,与大家实时分享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当然,邮政寄送明信片的效率也是令人堪忧的。笔者一位朋友曾经在涠洲岛旅游时给我寄送了一张当地的明信片,很遗憾,半年过去了,这张明信片我仍然没有收到。
一篇文章引发的“明信片”热潮
早在2015年的时候,杜克大学中国校区外教斯蒂芬·凯利老师曾撰写过一篇题为《明信片在中国即将消亡》的文章,提及他在江苏昆山执教期间,四处求购昆山特色明信片未果,感叹明信片在中国即将消失的现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凯利教授的抱怨,让“少人问津的明信片”再次走进了昆山人的视野。 昆山市委宣传部在听取昆山邮政关于凯利教授撰文一事的专题汇报后,当即拍板,由邮政、旅游、文广新、文联等部门,共同设计具有昆山地方文化特色的明信片产品,用于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外交流活动,并将选取更多的宾馆、咖啡馆、便利超市、报刊亭,设置明信片销售点。昆山市函件局局长邵建国还表示:“我们将借助此次事件契机,尽快开发更多受市场欢迎的明信片产品,同时依托全市33个邮政网点、131个社区服务点,以及少儿邮局、主题邮局等资源,做好产品的展示、宣传、推广和销售,让明信片回归情感交流介质的本质。”
杜克大学中国校区校方也表示,待校园超市获批营业,邮票、明信片销售和邮件收寄等邮政服务也将同步到位。今后学校还将借助邮政的品牌、宣传等资源,双方联合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有关部门如此的大力支持和推广,可见“明信片”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AR技术,让明信片华丽变身
明信片需要有创意,能与人产生文化共鸣,不可被手机里的图片和视频取代,可以给收到明信片的人带来惊喜和情感交流……
哈尔滨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历史源远流长。最近,通过AR技术,一套特殊的明信片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这些明信片看上去很普通,但是却暗藏玄机。写好问候和地址,寄送给朋友吧!
收到明信片的朋友打开明信片,看,她发现了什么?
就像拼图一样,一块一块的拼起来让我们看看这是哪里呢?
看,这里是圣·索菲亚教堂。还可以打开顶部,看到里面的构造。
传承传统文化,明信片使命依然
来源:极AR